Print

行测数学公式(1)


    学好行测数量关系,数学公式先行。行测数学公式,是数量关系解题的基础,也是我们解题的根据;根据数学公式找出数量关系列出关系式,是基本的解题思路。这里将数量关系特殊题型的公式汇总,方便大家集中巩固复习。
一、容斥原理常用公式
容斥原理一(两元素集合)
    前提:被计数的事物有A、B两类,两者有重叠部分
    公式:A∪B=A+B-A∩B
容斥原理二(三元素集合)
   前提:被计数的事物有A、B、C三类,两两之间有重叠部分
   公式: A∪B∪C=A+B+C-A∩B-B∩C-C∩A+A∩B∩C(注意:A∩B、B∩C、C∩A中都包含A∩B∩C);
A∪B∪C=A+B+C-仅被重复计算1次的部分-2(A∩B∩C)(仅被重复计算1次的部分即两两重叠部分,不包含A∩B∩C,注意与前一公式区分开来)

二、最不利原则
   最不利原则并不是什么公式,是一种解题思维:为了满足题意,优先考虑最倒霉的情况,从而保证某件事一定发生(设想:如果考虑的不是最倒霉的情况,如何保证某事一定发生呢?)。因此,可以利用它解答一些最值问题,如果要满足 “至少……保证……”、“拿到最多的至少可以取得……”、“拿最少的至多可以取得……”等这类要求,那么,优先考虑己方或对方的最倒霉情况,从而满足题意。

三、牛吃草问题解题思路
“牛吃草问题”即牛每天吃草,与此同时,草每天在不断均匀生长。解题环节主要有四步:
1、求出每天长草量;
2、求出牧场原有草量;
3、求出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( 牛吃的草量-- 生长的草量= 消耗原有草量);
4、最后求出可吃天数。
基本公式:原有草量=(牛头数-草的生长速度)×吃的天数
      即:y=(N-x)× t
如果一道题中存在两类牛吃草的情况,可得:
y=(N1-x)×t1
y=(N2-x)×t2
解得:x=(N1×t1- N2×t2)÷(t1 - t2)(注意:N1×t1>N2×t2、t1 >t2)
口诀:(乘积的大数 - 小数)÷(天数的大数 - 小数)
 
四、鸡兔同笼问题
“鸡兔同笼”问题的特点是:
1、题目中必须包含两个不同的主体,或者一个主体的两种不同属性。有的题目中包含了两个以上的主体或属性,但是若可以将多个主体或属性合并,用其平均值代替。
2、两个主体或属性之间,必须有两种和差关系。和差关系是联系两个主体或属性的关键条件。在“鸡兔同笼”问题中,两个主体或属性之间不一定会有积、商的关系,但是和与差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。
这类问题的解题的思路是:假设全为鸡,按照头数计算出脚的只数;然后与实际的脚数对比,缺少的脚数就是因为将兔子假设成鸡而减少的总脚数(即总差),除以每只兔子减少的脚数(单位差),等于兔子的数量(总差÷单位差=数量)。#p#

五、日期问题
解答日期问题,要注意以下3点:
1、天数与星期的关系:过7天与不过是一样的。比如:假设1号是星期一,那么,8号同样是星期一,15号依然是星期一。
2、大月、小月:大月有31天,小月只有30天,而且2月份只可能是28或29天。
3、平年、闰年
   (1)非100的倍数的年份: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
   (2)是100的倍数的年份:能被400整除但不能被3200整除的是闰年
 
那么,根据年、月、日跟星期的关系,可得以下口诀:
(1)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年同月不同日
口诀:星期数增加(日期之差除以7所得余数)。
(2)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年同日不同月
口诀:每过一个月,星期数增加(前月总天数-28)
(3)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月同日不同年
口诀:每过一年星期数增加1,过“闰日”再加1(比如2011.1.5到2012.1.5,尽管2012是闰年,但由于没过“2.29”这一天,所以实际只有365天,而不是366,星期数只需要加1。而2012.1.5到2.13.1.5中包含2.29这个闰日,有366天,星期数需要再加1。)
(4)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年/月/日都不同
综合版,解题思路是:先考虑年份,再考虑月份,再考虑日期。

六、年龄问题
解答年龄问题,一般要抓住以下三条规律:
(1)不论在哪一年,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确定不变的;
(2)随着时间向前(过去)或向后(将来)推移,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的年龄一定减少或增加相等的数量;
(3)随着时间的变化,两个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一定会改变。
 
七、植树问题
植树问题的关键是理清“棵数”跟“段数”之间的关系,就像栅栏中“木的数量跟空隙的数量”之间的关系。
1、直线上植树:
一端植树:棵数=段数
两端植树:棵数=段数+1
两端都不植:棵数=段数-1
2、封闭图形上植树(比如环形、正方形等):
等同于一端植树:棵数=段数
 
八、方阵问题

方阵问题并不难,就是容易走入误区、算错。所以,下面的公式一定要学懂学透记牢。
假设方阵最外层一边人数为N,则:
    1、实心方阵总人数=N^2;
    2、方阵最外层总人数=4(N-1);
    3、方阵次外层比最外层每边少(2)人,同理,相邻的两层每边少(2)人;
    4、方阵最外M层的总人数(空心方阵)=N^2-(N-2M)^2。

更多答题方法和技巧,可以登陆注册步知公考跟着老师学习



按住键盘Ctrl键同时鼠标点击以下链接,可阅读原文


内容来自步知网:

步知网唯一官方网址:WWW.BUZH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