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商业信誉”无疑指向的就是“信用”和“名誉”。它是指社会公众对具体商业主体的经济能力、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。在刑法上,并不是所有 “损害”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。如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,经媒体曝光后信用大跌、名誉扫地,这种损害实则是由主体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。 而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并无违法,反而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。这段文字意在强调:
A、媒体曝光商家不守商业信誉的行为不违法
B、商家自身问题造成信誉损害不受法律保护
C、法律对损害商业信誉行为的认定十分审慎
D、应出台法律保护媒体对商家进行舆论监督
试题来源:2015联考行测真题
试题类型: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
试题考点:意图推断
试题难度:难度
选项类型:单选题
本题考查意图推断。文段为分总分结构,文段的主旨句在“在刑法上,并不是所有“损害”商业信誉的行为都构成犯罪”,也就是说商业的某些信誉受损的情况并不受法律保护,比如当自身主体本来存在问题时就不受法律保护,相关媒体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。B项符合文意。A项,关于媒体的阐述都是针对“并不是所有 “损害”商业信誉的行为都将构成犯罪。”进行说明,这类总归类为“该商业主体自身存在问题...”。一定要清楚媒体在材料中所处位置,归根结底还是要证明,商家自身问题造成的信誉不受法律保护,所以A只是“如..."这个例子的进一步阐述,不是主要内容,排除;C选项不准确,文段并不是强调法律对侵犯商业信誉行为认定的审慎的态度问题,不是语意重点,且表述模糊。D项为无中生有,文中并未提及无法律保护媒体权利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行测备考推荐免费试听行测风暴羚羊老师VIP视频课程
精华推荐
编辑:行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