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资料首页 > 行测题库 > 历年真题 >

成语“刻舟求剑”源自《吕氏春秋》

时间:04-27|来源:步知资讯|阅读:

分享|打印|下载此文章|放大字号|缩小字号

  题目:

  成语“刻舟求剑”源自《吕氏春秋》,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,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但它所讲述的故事,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“分道扬镳”的。船在运动,河底静止,剑从船上掉落河中,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,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,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?由是而知,____________ ,这才是“刻舟求剑”真正传递的“道理”。

  A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

  B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

  C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

  D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

  参考解析:

  横线位于尾句中间,由“这才是”可以看出,所填句子是由前文深入探究“刻舟求剑”后所得出的真正的“道理”。分析前文可知,文段首先提出了古人对“刻舟求剑”的认知主要基于时间轴意义,接着进行转折,进而由一个反问句引出真正要传达的道理,船是运动的,在“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”时无法再用静止思维去寻找落剑,即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,B项是对这一道理的同义替换,当选。

  A项强调意识,无中生有;

  C项对应文段开头古人的观点,忽略了转折之后重点强调的运动,排除;

  D项阐述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化关系,这个知识是正确的,但相较而言,不及B项更加直接的对我们的行动给予指导,排除。

  故正确答案为B。查看更多行测真题精讲,推荐免费试听风暴羚羊老师VIP视频课程

  相关推荐:2017年多省联考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

文章关键词:   行测真题 行测真题解析

编辑:中政行测

声明: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网络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 >>查看本站免责声明

上一篇: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

下一篇:更令人震惊的是